【泛站群泛】方法!国庆二三事作文600字初中“眩碧成朱”
作者:百科 来源:探索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3-03-23 06:39:05 评论数:
10月的眩碧成朱骄阳蓬勃而出,光耀万里,国庆祖国迎来了她72岁的事作泛站群泛生日,而中国少年先锋队也成立72年了,文字为了庆祝这光辉的初中时刻,应昌小学同学参与了10月7日上午在奉天工场举办的眩碧成朱“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我与祖国合张影”活动,国庆活动由沈阳铁西重工杨东文志愿服务协会组织,事作150多名志愿者及家长参与。文字
活动地点奉天工场老建筑
志愿者集合
会前合影
活动开始由应昌小学同学为嘉宾佩戴红领巾,文字接着由五年六班的初中三名同学,谭希文、高泽康、张绮洋同学向小志愿者们分别讲述了国旗、国徽、国歌以及国庆节的由来,三位同学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大家深入的了解到新中国起点时刻恢弘历史下的点点细节,由此更让大家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其后辽宁省道德模范刘同霞,沈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高锁,辽宁好人、协会会长杨东文先后为志愿者送上寄语,随后志愿者手持国旗,在中央电视台《航拍中国》摄制组镜头指引下,老劳动模范为志愿者们讲述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最后是志愿者们有序的参观党史展厅以及奉天工场的整个园区,了解祖国工业发展的摇篮时刻,遥想祖国工业这70多年令人血脉贲张的奋进历史。
为嘉宾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
为嘉宾佩戴红领巾
学生代表谭希文同学为小志愿者讲解
学生代表高泽康同学为小志愿者讲解
学生代表张绮洋同学为小志愿者讲解
嘉宾讲话
小志愿者们
航拍调试及拍摄
嘉宾为小志愿者们讲解
此次活动,对小志愿者们意义深远,让他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时,是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再对比如今高楼林立、车流如龙的场景,令志愿者真实的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才能如此的繁荣、富强。此外,这也令小志愿者们感受到身上责任重大,只有努力学习本领,锻炼坚强意志,才能从父辈手中的接力棒,扛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让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国庆期间二三事作文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国庆二三事作文600字初中的内容吧!www.aaa.com 百科知识网
国庆中秋二三事
今年的国庆注定不平凡。我因为换了新的项目,从千里之外的四川宜宾来到了江苏如东县。因为才来了十天,这里工作和其他的泛站群泛也不一样,所以也放假八天,同事们中有三个先后回家了,我因为回家也不方便,还要五六号值班,所以我留下了。
前天晚上快休息的时候在头条里关注了一个人,具体也不知道是谁。昨天和另外一个同事送领导去南通火车站,领导约好的是十点半出发,我们宿舍不在一起,于是我九点五十出发,快走到小区门口时开车的同事微信信息我有口罩没,我回复说有在宿舍里,我出来了,现在回去取,。同事回复说那他给我一个。我就继续往外走,在这之前看到头条信息前天晚上关注那人回复我说想去我公司,在我走路的过程中我回复说那私聊,加我微信。然后我猛然想到同事可能不回来,我没带身份证,就电话同事,结果电话没打通。
等到了领导和同事小区宿舍,按门铃进去后,和同事一起把领导东西带下来,下楼准备开车了,我还和同事说我电话你,没打通,他回复说没听到啊,我说没打通,我没带身份证。他给了我一个口罩。说送完领导后去医院看病。
领导不会开车,我考了驾照后没开过车,同事开车不记路。所以我们三个一起从高速去了南通。
在路上看到条友加我微信,我同意了,然后问他,你怎么想到我公司呢?你是干啥的,就断断续续聊天。十一点半左右送完领导,我和同事去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结果没挂上号,然后又去了人民医院,挂了号十二点十分出去吃了饭,然后回到医院六楼等着看眼科。
在陪同事看病期间和条友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就问了他些情况,他告诉我是在新疆某个超市工作,中专毕业,学的计算机,快三十了,每月4k.我也和他聊了我自己的工作待遇,工作性质,这些年的工作地方,公司休假制度等等。然后两点了他说要吃饭我就说空聊。
下午两点到四点陪同事看病,同事眼睛做了激光手术,为了安全期间,我们去住了锦江之星。
晚上九点多了,我又和条友聊了,在这期间问了他的父母是干啥的,他家是哪里的,继续说了我这几年的工作,包括今年我出差去了哪里,然后条友就说觉得哪里不对,要我身份证和工作牌,我回复说:你要找我找工作,我们才认识,我告诉你了我姓名,家庭地址,电话,我为何要给你介绍工作呢我为何要给你工作牌和身份证呢,我也告诉你了我今天没带身份证,就当我们不认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早上我和同事起来后,七点半退房开车,八点半回到了如东,进门后想着没有网络,就出去准备办宽带。在小区门口问了保安,保安回复说对面小店可以办理,然后我就去问了,打了电话,电话回复说要问下我们那里有没有位子,然后我就继续走,这是联通宽带回复我说可以办理,但是要去营业厅,给我了地址,我说我才来的不知道在哪,可以接我吗,她说可以。然后我就回到小区门口等宽带的人,十多分钟后两个女的开车来了接了我去到联通宽带营业厅办理了相关业务。
回来时和送我的人聊天,我说你是这里人,她说是巴中的,我说我刚从四川宜宾来,你怎么在这里工作,嫁到这里的?她说老公是这里人,为了工作为了照顾孩子才在这里的,本来可以去南京联通工作的。然后我问你孩子多大了,她说十八了,我说那不是高考了,她说是啊,这月八号就去送孩子,是吉林建筑大学,公办二本,本来可以考一本的,她说她朋友孩子初中比她孩子学的好,高一后来不好了,学的艺术生,这次考的的温州某个大学艺术生,她孩子学费三千五,朋友孩子学费三万八,满满的都是幸福和自豪啊!
人生就是这样,机会,机遇,聊天,谈心,遇到和错过,或许我再也不会遇到这个联通的给我开车的司机,或许我再也不会帮助那个条友,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午休了。祝自己节日快乐!祝家人幸福安康!
「国庆我在岗」从警后9个国庆假期,他和同事都在路上过
国庆假期,还有很多人默默坚守在岗位上,其中包括交警这个群体。临渭交警大队三中队民警王辉从警9年,9个国庆长假都是和同事在路口过,陪不了家人他也心有愧疚,但他说,为了道路的平安畅通,家人也很理解支持。
10月2日下午3时许,渭南市区东风大街与前进路十字路口中央的交警指挥台上,王辉正指挥着南来北往的车辆,按照信号灯的指示有序同行。虽然天阴着,但稍有闷热,不一会他的额头就渗出了汗。
王辉说,今年是他从警的第9年,从警以来的9个国庆长假,他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在假期更加忙碌,早已经成为他和同事们习惯的事情。
“我们国贸岗的辖区,是渭南市区的商圈,周边大型的购物广场就有好几个,平时车流人流就比较大,一到节假日,周边的交通压力会陡增。”王辉说,为了确保市民顺畅出行,在国庆节前中队制定了详尽的交通保障方案,在重要路段安排有民警全天值守。
他介绍说,国庆小长假期间,每天早上8点以前他和同事就会到岗,指挥疏导保畅通,同时还会进行交通违法行为的纠正及查处,重点包括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逆行等。
正说着,他就发现路口有一名等红灯的女士,骑着电动车但没有戴头盔。“你好,你的头盔呢?”见民警询问,这名女士不好意思地说:“下雨头盔里面湿了,我这就戴上。”
随后,他还对多名电动车骑乘者不戴头盔、机动车副驾驶及后排乘员不系安全带等违法行为进行了纠正。
王辉说,根据国庆假期前两日的情况来看,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市民没有外出旅行,城区出行的人数比往年略多,国贸十字及周边的车流人流集中,因此建议广大市民如仅是途经的话,可以提前择路绕行;来附近购物的市民,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提前将车辆停放在周边的停车场。
华商报记者 邢雪雪 编辑 杨托
国庆回乡二三事
国庆七日长假,连手们有本事的都跑到远处去了,咱们没地方去,就只好回老家。其实主要还是帮大老哥搬家。大老哥把搬新居的日子看在了国庆节,所以连电视上的阅兵也顾不上看了,国庆这一日十点钟从定西出发赶回康庄,这是大老哥的大事情,不得不回去。但是阅兵这种事也不长见,所以还是放不下心来,车上拿手机调着看了一路中央台转播的实况,但是路上那个信号真的是惨不忍睹,看了个断断续续,聊胜于没看!
大老哥的这个新庄,选址在了过去农业社碾粮食的大场里,视野很开阔。原本是准备盖一院平房,但盖着盖着,就盖成了一个二层的别墅小院,房子挺好的,就是钱也花大了,带收拾可能四十万打不住了,门前的院坪、道路、花园、库房都还等着花钱,这也只能是慢慢地弄了。
为了祝贺搬新屋,大老哥宰了两只肥羊,我们快中午赶到摊场上时,一庄子人都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大吃羊肉。
老家的盖房子也是越盖越好了,过去六七十年代主要是用土坯箍窑,后来发展到白杨木、柳木等杂木弄一个土坯房,再后来发展到有松木材质的土木结构房子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才发展起砖木结构的房子,一直到现在有楼房了,也有轻钢别墅了,情况总体上也还是在一年年变好,大家的收入水平是明显提高了,可惜庄里留守的人是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总之山上的条件差,生活不方便,快留不住人了。
我们赶到家时上岔大姐、湾里二姐夫、陈家弆三姐、白草塬四姐、河畔上六姐和六姐夫他们早已经到了,姊妹们上一次在康庄相聚是二零一三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四日,老父亲烧九年纸时,已过去了整六年。当时上岔大姐夫都还活着,记得当时他还站在院子里帮着阴阳敲鼓念经,可现在大姐夫去世都已整整二年了。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母亲已去世几年。当时家里日子还艰难,但每当过年时节,分散在十里八乡的姐姐、姐夫们会准时拖家带口转我们这个穷娘家来,看看老父亲。当年的日子只是粗茶淡饭,半饥半饱,但大家好不容易碰到一起了,总好像是非常地热闹、高兴,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家常,日子总好像还有些许的盼头。姐夫们他们都来了,有时候就挤的人晩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挤在大家的脚底下、炕角里。那时候只想着这种困难中的幸福年年会有,现在回过头来才发觉,那种幸福却是再也不会有了。这才区区几十年,老父亲早已离开了人世,老姐姐和老姐夫他们,在不知不觉间也都已经老的没有力气也没有本事,自己走着转娘家的门了!万分可惜的是当年我们大家都还是不太珍惜那种姊妹们还能年年相聚的日子。
就在国庆这同一天,老庄里七爸家宗雄老哥也在引媳妇子,我和二老哥商量着,在忙完大老哥搬家的事了,天快黑时抽空专门到宗雄家去行个情。去的时候因为已经迟了,他们家锅灶上已经收拾干散了,亲戚也已经打发的差不多了,也正好碰上他们家三个老姐姐转完娘家要回去,是在庄子中间路套上碰见的,是一个不太认识的外甥开车拉着她们老姊妹三个来康家庄转娘家的,现在再用车一路送回去,不然她们也都已经老的走不动这一截回娘家的路了!
好不容易碰见了,就又和七爸家这三个多少年没见过的姐隔着车窗子在路中间聊了一会儿天,因为天快黑了要赶路,临分手我说,姐姐啊,你们这回娘家的次数只怕是再也没有几次了!隔着车窗子,我和姐姐们都有那种泪落的感觉。我们康家是个大家族,我们这一辈人都还有许多的弟兄姊妹可供挂念,我们的下一辈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可能对这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不会再有这种难肠感受了!也罢,现在的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已经是越简单越好了!
在宗雄家又碰上了宗智老哥。他已经搬到宁夏吴中后人那里生活去了。
宗智老哥的旧庄子去年让大雨下塌了,今年已经让县国土局的统一推倒复垦了,属于水毁灾害重建。原来乡上又给新批了一块宅基地,补了四万元。可是钱已经让儿子拿上在宁夏吴中填补着买上二手楼房了,老家里的这宅基地指标也上交了。现在就面临一个问题,和儿子他们一家一块住生活大不习惯,住不到一块儿,回来了老家的房子又拆没了,现在是个矛盾,正在想办法解决,核心还是要回康家庄建新家,正在跑村上和镇上,重新批宅基地指标。
宗智老哥又回忆起六十年代时康庄打坝时的事情。从焦湾嘴这里算起,康庄、吕庄、后岔三个生产队当时共出劳力五十多人,连续打了六条淤地坝,一直到现在康庄进庄走路的这条大坝为止,这六条坝护住了袁岸岔这条川大概两千多亩川地,五十多年再没有发生过水土流失、耕地损毁的情况。
当时宗智老哥他们还提仪,干脆再以生产队的名义,再集中劳力,到小河边上,也就是袁岸岔川要出村界的沟口打几条坝,把康庄和后岔两队中间这条沟道全封闭了,在沟里种树,每年下大雨,一边淤地,一边逐年提高坝位,有这近六十年的不间断治理,老家这条川还将继续增地千亩以上,并将一劳永逸地把整个这一片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可惜的是这条好建议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没得到实施。处于康庄和后岔两队之间的这条沟,由于每年的雨水冲刷,沟底一年比一年深,就像一道极深的伤口一样,不断在撕裂着老家里的这块土地。现在随着庄里人口的逐年减少,人们集体意识和公益思想的逐渐失去,加上这些边远山区在国家治理大盘子中的更趋边缘化,老家里这条小沟道的治理希望也在一年年趋于淡化了。
不得不说,宗智老哥他们这一代人虽然都是从五六十年代那个困难时期过来的,当时他们连吃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望,既使在这样一种困难局面下,大家还能够在在集体领导下,在国家和上级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这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康家庄农民们,包括我的老父亲他们这一辈人,就开始了治理康庄面貌,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努力,在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情况下,当年全凭人力夯筑的那些淤地坝到现在都还坚固无比,还在发挥着护地护家护康庄的重大作用!
和宗智老哥们的相聚时间是很短的,我们离开时,宗智老哥一直送到了他们家院坝的最远处,还在看着我们离开。我们是弟兄,但我们都不得不为各自的生计奔波,他远在吴中,我们在定西,一年之中也见面不了几次,故难得在宗雄家引媳妇子的这事情上见这一面,下一次相见又不知到了何年何月?
这次回乡,还带着娃娃舅的一条比熊老狗回去的,这狗是城里狗,一点都不适应农村,晚上屋外不睡觉,吵的大家都睡不成。第二天就吵得我不得不把它要想办法弄回定西去,我的国庆长假回老家之旅也算是到此泡汤了。
原来准备是帮着三嫂子他们到上川里掰包谷的,现在看来是顾不上了。
从老家回定西搭的是康兴校长的便车,康兴老侄儿开着个驾校,故叫校长!和珍芳哥和嫂子一起坐车先到会宁,再到定西。珍芳老哥他们去年及今年前半年一直在上海帮着小女儿领娃娃,其实回到会宁时间并不长,我们老弟兄俩也是快一两年没见过了,电话中间倒是还算经常联系,其实也是很想念的。能陪珍芳老哥和嫂子在从老家乡里到会宁的路上多聊一阵天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一件事情。那些年,老父亲尚活着时,珍芳家嫂子已经多时到白限会宁逐地帮忙领孙子去了,珍芳老哥还住在康庄他们家老屋里,也算是个留守老人了。他每天忙完地里的活,一个人胡乱吃点就下来陪老父亲打牌锨牛九来了,几乎日日如此,作为我们一个爷爷的弟兄伙子中间年龄最大的一个,在老父亲临离世的这七八年间,珍芳老哥大概是帮我们陪老父亲时间最多的一个人,我们至今都心怀感激!
这一次回去,云芳家嫂子就一直托人代话让我回老家来了就到他们家来,他们园子里的枣子熟了,等着我们去摘。这个话头在两三个月前我回家时,云芳家嫂子就说起过,我都忘了,她却记着。
云芳老哥和他们家嫂子都已七十多岁了,前些年,云芳家嫂子曾到定西住过一回医院,我曾在不耽误自己公事,也不耽误自己挣钱的情况下,抽空帮老嫂子他们找了一下大夫,联系了一下床位,晚上有点时间了也跑过去和老嫂子聊会天,这种忙对咱们来说是举手之劳,这都让七十多岁的老哥嫂子记挂多年,真是叫人问心有愧。
为了摘枣子去,顺便就叫上了珍芳家嫂子,我们一块儿上去到云芳老哥家摘枣子,把他们家园子里两棵树上的都弄光了。两家嫂子她们也是几年末见,亲热有加!在枣子树下有了说不完的话!过去在农业社时,她们天天在一起出工上地,如一家人差不多,包产到户后见面就少了,再后来由于各自领孙子等就分开越来越远,妯娌们互相地北天南地再也见不上一面,今天这机会都难得的很!
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主要是放开搞活,经济是大大的发展了,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城市和城镇如抽水一般,把农村青壮年人口都抽走了,把念书的孩子都吸引到城里去了,这也把几百年来农村那些庄口已经生成的人缘结构弄散了,并且很难再造,很可惜也很无奈。就如这两家老嫂子,她们都已七十余岁,都快八十岁了,除却今日的相见,下一次的相见还不知道在哪年哪月?这本应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也成了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难事了,这是发展的幸还是不幸?真是难说。
确实让老狗小熊吵的乱套了,计划全打乱了,晚上就从老家回了定西,大老哥家搬新家的事情弄完了,帮忙三老哥家收包谷的事情只好放在下一个星期天了,那就下个星期天再回老家!
我与母亲二三事
此次疫情期间,享受了从未有过的超长假期,除了吃喝拉撒,心里一直想写点什么。可写什么呢?内心的想法虽然很多,可总觉得自己的语言太苍白无力,想来想去唯有写母亲,这个我这辈子最亲的人,也是一辈子相爱相杀的人,可以不用华丽的辞藻去描绘的人。
母亲大人今年69岁,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在黄土地上劳作,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勤劳”二字。
在这个处处宣扬”要想别人爱你,先要自己爱自己”的时代,母亲的思想和行为好像仍停留在上个世纪,有好吃的,先要待客,好脾气还是留给了外人,对自己家里人可以用“高标准、严要求”来形容。一直以来,致使我和哥哥对她意见很大,因为我和哥哥都已过而立之年,她仍在人情世故方面对我们指手画脚,时间长了,哥哥为此和她经常闹矛盾。
由于我离家远,一年难得回去几次,每次回家,母亲已早早做好我们爱吃的饭菜等候,家里也是欢声笑语不断,到了晚上,最迟第二天早上,母亲就开始给我安排工作了:趁你回来,明天去姨家转,你姨身体不好,后天去大姑家,大姑的女儿生二胎了,给我花的钱我就不要了,给她们买一些东西”,每到这时回家的喜悦之情便退去大半,长此以往,我对回老家这件让人期待的事情开始有了厌烦之情。不是我不懂人情世故,离家二十多年来,我每年回家至少会在过年的时候去看望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妹,身体不好经常住院的,更是每回必去,虽然有时不情愿,但也从没违抗过母命。
我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每年的春节、国庆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只有正常假期的一半,在这难得的假期中,除了去看望想念已久的家人之外,还想安安静静的在家休息几天,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对我而言却成了奢侈之事。我和母亲矛盾的爆发是在5年前,2015年的暑假,我休假带孩子回了娘家,回家第二天母亲就开始让我去转亲戚,我说过几天,走之前去了就行,这个时候母亲就开始指责我没有良心,人家身体不好我还不去看望。听到这些话我瞬间眼泪流了下来,他身体不好已经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我每年回来都要去看望3-4次,现在只是一次的延迟,就让母亲给我扣了这么大一顶帽子,那天我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哭着离开了娘家,坐在回家的长途汽车上,我想到丈夫生意失败欠了一堆债,还要还房贷,孩子要上课外班,自己的生活已是一地鸡毛,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从不在他们跟前叫苦,可母亲还天天想着让别人高兴,不管自己娃娃的死活,想到这些,我哭了一路。
这次事情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和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再让她左右我的假期生活,电话联系更是少了很多,心思全放在了我的小家庭上,也许只有在自己的家里才能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嫁出去的女儿娘家也许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包容你的地方了。
今年春节,本打算初二再回娘家的,由于儿子已经提前去了,我的年假也休上了,想想以后回娘家的次数会越来越有限,趁着这个长假回去陪家人过个年。我是三十中午到家,初七离家的,由于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没有给亲戚拜年去,七天时间整天在家做饭、陪父母闲聊、门口的河边溜溜弯,平静的日子丝毫没有因疫情的影响而恐慌,反而是难得的清闲让我们有了静下心来彼此陪伴的时间和机会。初七一大早,母亲便早早起床,炒了一罐我爱喝的炒茶醪糟馍馍也已经在炉子上烤的又黄又脆,几十年了,永远忘不了母亲做的小食,这样一顿吃食胜过城市里的任何一种营养早餐。吃过早饭,母亲便去地里摘菜了,菠菜、蒜苗、大葱,荠荠菜挑了几大袋,父亲被安排去杀鸡,还不到十点,母亲又开始张罗午饭,一早上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吃完午饭要走了,发现车后备箱已经装满了东西,除了自己种的菜,还有母亲蒸的包子、自家小麦磨的面,切块装袋的土鸡肉、玉米面等,后备箱已是满满当当。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走的时候大包小包,以前没车提的少,现在有车了,母亲更是什么都给我装,我不要她便会生气,说自己家种的好吃,有车拉又不要我背,我还笑着说都是地里种的有什么不一样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给什么我都拿,虽然这些东西在城里买也值不了多少钱,但心里总觉得做出的饭菜口感不一样,也许是自己种的农作物无污染,但我想更多的可能是思乡的那份感情越来越强烈,慢慢也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回一趟家母亲一刻不闲忙前忙后,把家乡的小吃做个遍,走的时候即使一把韭菜都让我们带上。
四十不惑的年纪终于懂得了母亲其实一辈子都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人,哪怕自己吃亏、哪怕自己辛苦,只要自己的亲人高兴,能有时间陪伴在她左右,这些辛苦可付出又有什么关系呢?轮回也是一场宿命,当我懂得了母亲的时候,自己也变成了母亲的样子。